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法律分析:一、三階層是什么
三階層分別為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由于行為無價值論和結果無價值論對犯罪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的性質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不同的學說下三階層的內容也存在差異,下面開始細說。
二、構成要件符合性
顧名思義,構成要件符合性指犯罪必須要有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要素。那么:結果無價值論認為,犯罪是對法益的侵害,因此無論行為人主觀人有無認知,均不影響違法性質的認定。所以構成要件應該包括:危害結果、行為、行為對象、因果關系、自然人的特定身份(例如國家機關人員)等。不難發(fā)現,上述的幾個構成要件要素,均為客觀要素,因此認為違法性僅包含上述要素的理論稱為:客觀的違法性論。行為無價值論認為,犯罪是違反刑法規(guī)范的表現,刑法規(guī)范是對行為人的命令規(guī)范,故只有能夠理解規(guī)范內容的人、能夠做出意思決定的人的行為,才屬于刑法所約束的人。所以構成要件應該包括:主觀過錯(故意、過失)、行為、行為對象、自然人的特定身份等,至于結果是否屬于構成要件,存在分歧,不做討論。區(qū)別比較:對于精神病患者、夢游者侵害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他人的行為,結果無價值論認為具有違法性,可以對其正當防衛(wèi);行為無價值論認為不具有違法性,僅可緊急避險。
三、違法性階層
違法性是以消極的方式來判斷,即判斷是否存在違法阻卻事由: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法令行為(例如行刑)、正當業(yè)務行為(例如職業(yè)體育活動)、被害人承諾等等。若存在上述事由,則違法性被阻卻,故行為不具有違法性。現在新的二階層理論將構成要件符合性和違法性合并成稱為違法性,即二階層為違法性、有責性。
四、有責性
有責性指能夠就滿足該當性和違法性條件的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和譴責。
是否具有有責性應該從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過失等方面考察。
有責性還有兩種阻卻事由:
(1)違法性認識;
(2)缺乏期待可能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犯罪構成三階層刑法犯罪三階層分別指犯罪構成要件的符合性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違法性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有責性。構成要件的符合性,即成構成要件的該當性,指犯罪首先必須符合刑法各本條及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他刑法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某種構成要件行為。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是一般的,抽象的,定型化的,客觀的判斷。此處并不包括有關行為人的身份,個性,特征的判斷。
構成要件的違法性,是指行為違反法律,及行為為法律所禁止,行為為法律所不允許。此處涉及實質的違法性問題,即為何行為為法律所禁止,通說認為實質的違法性即法益的侵害性。行為侵害或威脅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利益。違法性是個別的具體的,非定型的客觀判斷。
構成要件的有責性,指非難可能性,既能夠就符合構成要見的違法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譴責。有責性是個別的,具體的,內部的判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法律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犯罪構成的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這是三階層理論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我們國家是四要素理論為依據的法律。成立犯罪,除了必須具備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以外,還要求行為人具備有責性。
1、構成要件該當性,也稱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構成要件的實現,即所發(fā)生的事實與刑法條文所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相一致。
2、違法性是指犯罪不僅是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是實質上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
3、有責性,是指能夠就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譴責。
擴展資料:
一、基本的犯罪構成與修正的犯罪構成
這是以犯罪構成的形態(tài)為標準進行的劃分?;镜姆缸飿嫵?,是指刑法條文就某一犯罪的基本形態(tài)所規(guī)定的犯罪構成。
基本的犯罪構成一般是指既遂犯或者單獨犯的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修正的犯罪構成(也稱為特殊形態(tài)的犯罪構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構成為前提,適應犯罪行為的不同形態(tài),對基本的犯罪構成加以某些修改變更的犯罪構成。
預備犯、未遂犯、中止犯等未完成形態(tài)的犯罪構成以及共同犯罪的犯罪構成則屬于修正的犯罪構成。刑法分則條文大都是以單個人犯既遂罪為標本的,基本犯罪構成以刑法分則為基準,直接根據刑法分則就可以認定。
而犯罪的未完成形態(tài)以及共同犯罪的內容都在刑法總則部分規(guī)定,因此修正的犯罪構成要以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基本的犯罪構成為基礎結合刑法總則的有關規(guī)定加以認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犯罪構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有責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違法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構成要件該當性
犯罪三階層說三階層說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
隨著近年深入的研究最終采取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了德國日本刑法的觀點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采用犯罪構成三階層學說:即犯罪構成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違法性是闡述客觀要件以及排除客觀上犯罪構成事由的,有責性是闡述主觀要件以及排除主觀方面犯罪構成事由的。并在2009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全面采用。
在07年的《刑法學》第三版里,犯罪構成該當性大部分劃入違法性,也就是客觀要件,小部分劃入了有責性(主觀要件)。所以,到09年為止,張明楷的觀點一直是:犯罪構成是兩要件:違法性和有責性。(即主客觀要件)
擴展資料:
犯罪構成作為認定具體犯罪的標準和規(guī)格,無論對司法實踐還是刑法理論,都具有重大意義。
1、犯罪構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標準
作為法律概念,犯罪構成就是確定某種行為是否犯罪的規(guī)格和標準,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負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首先,它是具體行為罪與非罪的界限,行為只有具備了犯罪構成,才能構成犯罪。
其次,犯罪構成也是區(qū)分此罪與彼罪的法律標準。各種不同犯罪的獨特的特點,反映在每一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中。因此,認真研究每一罪的具體構成要件,是準確定性、區(qū)分此罪與彼罪的關鍵。
2、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一個人之所以要對自己的行為負刑事責任,其基本的依據就是行為人的行為具備犯罪構成。行為是否具備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有無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具備什么樣的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程度。
因此,是否追究某人的刑事責任,首先要查明某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行為只有符合了犯罪構成,才能認定為犯罪,進而被追究刑事責任。
3、犯罪構成所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犯罪構成理論在刑法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貫穿在整個刑法學體系中。刑法中的許多理論問題,都與犯罪構成的基本理論息息相關。研究刑法理論,其關鍵就是掌握犯罪構成的理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犯罪構成要件